目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仅有美国、中国、俄罗斯、法国和英国,要增加新成员,一定要活得这五国的共同同意。
本月,各国代表又聚在一起,此次谈判的焦点之一,便是美国力推日本、德国、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提案。
通过增加亲西方盟友在安理会中的席位,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同时稀释现有五常,即中、俄、美、英、法的权力。
这一“美国方案”,如同一个精心编织的棋局,意图将联合国这艘巨轮的航向,逐渐转向有利于西方的航道。
然而,这盘棋局并非一帆风顺,俄罗斯的强硬态度,成为了阻碍日德“入常”的巨石。
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涅边贾直言不讳地表示,对日本和德国加入联合国安理会的提议不看好,认为这想法过于天真和不切实际。
尽管法国、美国和英国都表示支持,但俄罗斯投了反对票,直接让日本和德国加入安理会的梦想破灭。
日德两国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在战争期间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让曾经的法西斯国家跻身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决策核心,无疑是对历史的否定,是对国际共识的践踏。
更令人担忧的是,日德两国至今未对过去的侵略行为进行彻底的反省,甚至在联合国大会上投票反对打击美化纳粹主义的决议,这更让人对其“入常”后的表现充满疑虑。
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不断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积极谋求军事扩张。
日本与菲律宾签订的《互惠准入协定》让自卫队能进入菲律宾,这显示出日本想要扩大影响力的企图。
如果加入日本联合国安理会,可能会让它有更多军事行动的自由,这可能会让周边地区的局势更紧张,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造成不小的风险。
试想,一个拥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同时又积极扩充军备的日本,将会给地区安全带来怎样的变数?
俄乌战争一爆发,日本和德国就紧跟美国步伐,对俄罗斯进行了严格的制裁,这导致两国关系迅速紧张起来。
在这种紧张的政治情势下,俄罗斯显然不会赞同那些对它不友好的国家成为常任理事国。
一旦日德“入常”,美国在安理会的影响力将逐渐增强,这与俄罗斯追求多极化世界秩序的目标背道而驰。
俄罗斯的反对,并非简单的政治博弈,而是基于历史的反思、现实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国际格局的预判。
日德“入常”的受阻,也再次提醒人们,安理会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各方利益和关切,才可以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之路。
中国支持安理会改革,但强调改革一定要坚持正确方向,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能沦为少数国家谋取私利的工具。
安理会改革的首要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而不是服务于个别国家的政治私利。
改革应第一先考虑代表性不足地区的关切,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的决策中来。
安理会改革得公平公正,不能是富裕大国专属的俱乐部,也不能成为地理政治学的战场。
我们应该让那些外交相对自主的小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提高它们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与其他治理机制改革协调推进,安理会改革并非孤立的事件,应与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协调推进,形成合力,共同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非洲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里没有代表,即便按照所谓的“美国方案”来调整,他们的要求还是难以实现。
中国一直坚决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为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带来了更多公正和合理的元素。
“入常”资格的争夺,不单单是国家地位的象征,更关乎国际权力分配和全球治理格局的重塑。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需求,要在复杂的利益关系里找到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这考验着每个人的智慧和耐心。
这使得美国主导的改革方案难以获得通过,也迫使各方重新思考改革的路径和方向。
他们要求改革后的安理会能够更好地反映世界多极化现实,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现有的安理会结构已难以适应当今世界形势的变化,代表性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日渐突出,亟需改革以提升权威性和有效性。
日德“入常”的受阻,再次提醒我们,改革并非易事,需要各方以更大的智慧和耐心去应对挑战。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逐渐完备全球治理体系,才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一起发展繁荣。
安理会改革,任重道远,要求我们砥砺前行,共同探索一条通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多边主义之路。
参考信源 光明网2025年1月4日——俄常驻联合国代表:德国和日本永远都不可能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观察者网2023年8月25日——俄外长拉夫罗夫:德国和日本不有几率会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北京日报2024年12月18日——联大通过“打击美化纳粹主义”相关决议,德意日投反对票 央视新闻2024年12月17日——菲日搞“军事小集团” 美国试图打造“共享军事基地”